他被称为“基因狂人”,疫情期间狂赚两百多亿!还扬言活到120岁
五年前商界和科研界突然涌现了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,他的企业在短短两年间赚得钵满盆盈,收入数字令人瞠目结舌。
他本人更是豪言壮语,称自己将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,他创造的“火眼实验室”一夜间家喻户晓,许多人视他为“抗疫英雄”,也有人骂他为“发国难财”的商人。
他用行动和成绩为自己搏出一条路,但那些狂放不羁的言论也让他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。
那么他用什么“通天本领”在短短数年内翻云覆雨?五年过去了,他的传奇是否还在延续?
巨额财富的崛起与质疑
在疫情期间,这位商界“异类”凭借核酸检测设备,带领企业实现了222亿元的收入。
汪建的公司“华大基因”作为全球领先的基因检测机构,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展现了惊人的商业潜力,个人财富也因此从不足百亿飙升至282亿。
这样的快速成功并非没有争议,部分舆论质疑他“发国难财”,认为疫情为他的商业帝国提供了“契机”。
面对这些质疑,汪建始终保持沉默,用实际行动回应,他的公司在疫情期间不光提供了大量的检测设备,还积极参与疫苗的研发和推广,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财富的迅速积累和高调的言论,使得他在公众眼中形象复杂,有人视汪建为英雄,认为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也有人认为他是商人,利用危机获取利益。
在这场财富与道德的博弈中,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备受关注,他的成功离不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市场的精准把握。
快速的财富积累也引发了社会对财富分配和商业伦理的思考,他的一言一行,既影响着公司的未来,也牵动着公众的神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关于他的争议逐渐平息,他的公司继续在科研领域深耕,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成果。
而他本人也开始低调行事,专注于科研和公益事业,或许汪建已经意识到,真正的成功,不光在于财富的积累,更在于社会价值的实现。
传奇企业背后的拼搏故事
汪建的成长经历是一部充满艰难和坚持的传奇奋斗史,他出生在湖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,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,正值物资匮乏的时期。
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,未来似乎已经被限定在土地和农活之间,汪建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韧性。
他从未认命,总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,尽管当时的环境并不支持学习,但他饥渴地汲取书本上的每一字一句,将求知作为生活的重心。
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成为了汪建人生的转折点,他抓住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,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医科大学,迈出了走出农村的第一步。
大学毕业后,他本可以选择稳定的生活,按照分配进入一家医院工作,这在当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。
但汪建并不满足于现状,他内心有着更大的抱负,希望通过深造汲取更多知识,他毅然选择考研,并成功进入北京中医学院,继续探索医学领域的奥秘。
在北京的学习期间,汪建逐渐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,他意识到只有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科学技术,才能实现自己更高的目标。
经过不懈努力,他获得了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机会,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基因科学领域,这门学科的创新性与前沿性深深吸引了他。
他逐渐将目光从临床医学转向基因研究,为未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,留美期间汪建专注于学术研究,还密切关注全球基因学科的发展动向。
1990年代美国启动了“人类基因组计划”,汪建希望中国能成为这一计划的重要参与者。
这个想法大胆而前卫,甚至在当时的中国显得不切实际,国内的科研条件极度落后,基因科学几乎无人问津,而资金和技术更是极度匮乏。
面对重重困难,汪建并未退缩,他选择回国,并在1994年创办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,试图通过疫苗和医药产品的盈利,为基因研究积累资金。
基因工程是一项烧钱的事业,公司微薄的收益根本无法满足研究所需的巨额资金。
为了解决资金难题,汪建转向国际基因组织,以承接全球基因组计划1%的测序任务为筹码,争取到国外的支持。
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,为他赢得了国际组织的信任,也让中国在基因研究领域有了参与全球合作的机会。
最终他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基因组计划中的测序任务,为中国基因科学赢得了初步的国际认可,这不光证明了中国科研团队的能力,也为华大基因的崛起打下了基础。
从无到有汪建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,带领华大基因成为中国基因研究领域的先行者。
而他的视野也从个人的科研追求,转向了更大的目标,推动整个国家的基因技术迈向世界前沿。
而这些大胆的想法,也为后续的健康理念埋下了伏笔,他开始将目光转向探索生老病死的规律,希望用科学技术为人类延长健康寿命。
健康梦想与“长生神话”
完成了基因组计划的任务后,汪建的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,他不光关注基因研究的科学价值,还将视野扩展到人类健康的长远目标。
他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健康理念,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,不但要延长人类的寿命,还要确保人类在延寿期间拥有健康的身体。
他为自己设定了活到120岁的目标,并声称要让自己的员工活到100岁,这种对健康的执着与基因科学紧密相连,成为他事业的新动力。
汪建的“长生梦”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,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他甚至为自己立下了一块象征性的“墓碑”,上面刻着“1954-2074”,以此表达自己的长寿决心。
他多次公开表示,自己研究健康与寿命延长,不是为了迎合社会的舆论,而是希望通过技术改变自然规律。
甚至还声称科学可以让生老病死成为可控的变量,从而让人类获得更长的生命。
为了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,他带领团队探索基因编辑、基因检测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尖端技术。
他还宣布启动“永生计划”,声称已经将自己的基因链冷冻保存,为未来的生命延续提供可能性,这一系列极具先锋性的做法在业界引发了轰动。
汪建的理念也受到不少质疑,有人认为这种大胆的构想过于天马行空,缺乏实际依据;也有人担心,基因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带来伦理上的挑战。
尽管如此汪建始终坚信,科学是改变人类命运的重要力量,他认为科学的边界应由实践而非观念决定,那么这样的一个“基因狂人”又会在疫情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?
两次疫情中的英雄与“疯子”
除了健康梦想,汪建的成名还与两次重大疫情紧密相关,第一次是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,他凭借“疯狂”的举动赢得了医学界的关注。
当时非典病毒席卷全国,疫情形势异常严峻,汪建主动请缨,希望参与病毒的破解工作,但由于他并非防疫专业人士,最初遭到了拒绝。
他并未因此放弃,而是采取了一种“冒险”的方式,假冒防疫人员,潜入病毒研究所。
汪建的这次行动虽引发争议,但他的团队最终仅用36小时便成功破解了病毒的基因序列,研发出快速检测SARS病毒的试剂盒。
这一成果不光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工具,也让华大基因声名鹊起。
汪建更是因这次行动被冠以“英雄”之名,同时也被称为“疯子”,因为他的行为打破了常规,甚至挑战了行业规则。
第二次是2019年的新冠疫情,在这一更具全球性影响的公共卫生危机中,汪建再次站上了抗疫的最前线,当疫情在武汉爆发时,已经年近七十的汪建不顾劝阻亲赴一线。
他领导团队迅速成立了“火眼实验室”,利用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,研发出快速、高效的核酸检测设备,这一实验室每日检测能力达到数万人次,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在这两次疫情中,汪建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能力和行动力,他的果断与坚持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,也推动了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。
结语:
无论他是“狂人”还是“英雄”,他都为中国基因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,也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财富和争议只是他的标签之一,而他为社会留下的科研成果、健康理念,可能会影响未来的数十年甚至更久。
参考资料:
王昊律师所发布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遭炮轰:肤浅、狂妄、愚昧无知》
澎湃新闻所发布《黄强会见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》

